错误思维
Shin_Kungoo, 0warning0error
回首望去为生命的滥觞,但前为韶华。
有时候,去批评某种思维“正确”或者“错误”有一些自我中心且不那么唯物主义,但在这个大学的场景下,一些思维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多困扰甚至麻烦,让自己迷失方向甚至浪费时光,因此笔者在这里提出一些思维上的建议,出于人类本性之偏见将他们定义为错误。
一、做题思维
这点不是为了批评“在高中努力读大学而刷题”的人,而是说如果高中是这样度过的,那么多少会有一些“做题”的思维惯性,笔者姑且将其命名为“做题思维”。笔者在这里记录了学长“沈煜”与学妹“唐欣”的对话(当然人名肯定是虚构的!),希望可以有所启发。
(一)没有重点,想要全部做好
【唐欣】学长,计算机专业怎么学啊?
【沈煜】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你说哪门课,还是说竞赛,还是科研,或者是实习?
【唐欣】我全都要!
【唐欣】难道还能有一门课不用学吗?我想要把每一门课学好,都要拿到最好的绩点,同时想要打竞赛拿奖,想要试试科研,还想要实习。
【沈煜】不,不是这样的,你不可能掌握每一门课,更不可能每一点都做好。
【唐欣】高中的时候我学了六门课,都还可以考得不错,大学每学期课也就几个,怎么会做不到。
【唐欣】而且,大学的时候空闲时间也会更多,什么都去做做不也很好吗?
【沈煜】先说学习课程这一点,你想一想自己高中的时候,是不是每一门课都深入了解。举个例子,你能用电子云模型解释有机物的熔点区别吗?你知道经典力学中刚体的质心怎么计算的吗?这些在高中都没有讲过,如果你想知道,肯定是学习过其中的一些竞赛,但是现在这个年代,就算是竞赛,有人学很多门,一般都只能一门夺奖。我的高中同学有一位是CF上中国人第一的,他高中学习的信息竞赛,但是他其实也学了数学竞赛,可是就算是如此的天才也没有做到同时拿两个奖。
【沈煜】再说说你想要每一门课都拿奖,那是更加不可能的事情。或许你曾经听说过我们院系有人获得过ICPC的奖和论文,认为自己也可以成为那样的人,所以既想要打好竞赛,又想要做好科研。但我可以直接说,这个情况是很难重现的,这里三言两语是无法讲明白的(笔者按:在《入门书》中介绍了科研与竞赛的具体信息后,你应该会明白的)。
【沈煜】因此,每一门口都掌握本身是不现实的,什么都想做好也不现实。
【唐欣】那我总不能其他的都不管吧,难道我要挂科吗?
【沈煜】不,我的意思是你应该知道如何分配自己的努力。比如说,如果你的目标是保研,那么你只需要分配拿到60分的努力在科研上就好了,但是要分配80分的努力在一些竞赛上,90分以及以上的努力在课业上——至于实习,不是你现在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不需要“什么都是满分”。
【沈煜】而且在课程的学习上也是这个道理。只要稍微花点时间,都不可能挂科的,但更多的人是花时间去争取为数不多的4.0。可是有些时候3.7与3.9甚至4.0没什么区别,没有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边际效应上,而是应该把这些时间用去休息、用去打竞赛、用去社交等等——总之很多课不值得努力去拿90分后的一分。
【唐欣】学长,我大概明白了,我再想想吧。
(二)没有自我,总是觉得别人做得是更好的
【唐欣】学长,我想了想,我还是不知道要做什么。
【唐欣】比如你说你在做科研,我觉得挺好的,我也想做;但是我看到我室友打数学建模拿了奖,我也想去和她一起打拿奖;我也看到有同学练技术做外包赚零花钱。
【唐欣】看到这些我心痒,感觉不做就会后悔。
【沈煜】你在高中的时候会因为你选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就去后悔没有选地理或者政治吗?
【唐欣】到没有……不,这不一样,我不觉得学那些会比现在好。但是我看到了他们实实在在的好处_——赚到了钱拿到了奖这些。
【沈煜】那我问你,你觉得打数学建模比赛拿奖的人和练技术外包赚零花钱的人是一个人吗?既然有两份好处,为什么只要一份,是因为不想要吗?
【唐欣】我想想看,应该不是吧,可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一点价值都没有,总是想要做些什么。
【沈煜】“做别人已经做出价值”这样的想法是不合适的。因为别人能够做成不代表你可以做成,别人不能做成的不代表你能做成。
【唐欣】别人可以做成说明是可行的,只要靠自己的努力不就可以了吗?
【沈煜】不,做成一件事情与你的努力只能说是有关,但是不代表说你努力了就一定可以做到——世界上努力但做不到的事情有很多,没有必要全部归因在自己身上。
【唐欣】那我现在应该做什么呢?
【沈煜】现在你可以想象自己喜欢什么,从兴趣出发会轻松很多——当然也要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
(三)没有主见,总认为问题的答案唯一
【唐欣】那学长,可以告诉我到底怎么做最优吗?
【沈煜】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目前所在的是不是最优的。
【唐欣】可是学长,你现在看起来很不错啊,肯定是知道怎么做最好的。
【沈煜】不,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答案的。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沈煜】我现在做得事情不一定是最好的,别人也是。
【沈煜】很多事情都没有唯一的答案,无论是未来,还是大学中你遇见的某些问题。
【唐欣】难道1+1可以不等于2吗?计算机中很多问题肯定是很数学的,因此可以有唯一的答案。
【沈煜】1+1当然可以不等于2,在二进制下,可以为10。因此,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由许多的假定条件组成——这是很重要的思路,不要惯性的以为某个问题有固定的答案。
【唐欣】可是这种不是小聪明吗?在考试的时候一定是要按照一定的套路去做的。
【沈煜】不完全是这样的。或许大一的课程能够通过大量的刷题去锻炼技巧,但之后的课程更多的是自己对于计算机的领悟——这是很玄学的事情,这就需要你不断去反思,思考“如果不是这样会怎么样”才能有好成绩。
【沈煜】而且考试绝对不是你大学的全部,你如果要参加竞赛或科研等,都需要你跳出已有的思路,去创造新的东西。
【唐欣】嗯,我要先想想吧。
二、等靠要思维
或许在高中的时候,你会有老师、家长等强迫你去学习,但是到了大学,在你挂科前辅导员都不回来找你,而任课老师根本不在乎你有没有上课。所以,需要自己驱动自己才能在大学中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你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源来充实自己,来获得机会,而不是想着有所谓的“班主任”给自己发几张传单或开几次班会就可以告诉你机会。同时,也不要总想着找一个“大佬”抱大腿——因为在大学中,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人会是你的再生父母,免费把自己的努力分享给你(当然合作不是抱大腿,这两个不一样),如果总想着从别人那里“白嫖”成果,那么很可能以后不会有人与你组队了。
三、过度思考思维(overanalytical thinking)
或许当我们开始学习某样新东西,我们可能会因为迫切想要了解某个东西背后的原理而陷入了对细节的无限追究。比如操作系统的实验,我们很有可能因为x86或者x64启动的细节,但这并不是操作系统的核心内容,操作系统的核心是要管理系统资源而不是纠结于x86复杂的启动过程(Intel甚至已经开始抛弃精简x64架构推出了x64S的白皮书)。想深入了解学习是一件好事,然而在某些情况你会陷入到无穷无尽的细节深究,却忘记了最初的大方向。
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感兴趣想磨练自己技术的人身上。以下是我的建议:
先默认它说的是对的,抽象掉当前复杂的细节等之后需要验证的时候再去验证,或者求助于其他人。
提前写好你的目的,如果你感觉你浪费了太多的时间,看看你现在的所思所想是否和目的是一致的。
承认每个人都不可能在所有的地方都能完全掌握,承认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
过度思考某种程度上是害怕其他人超过你的焦虑,这些建议应该能帮助你们能克服过度思考的焦虑,将重心放在真正的大方向上。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